close

敬重與惜別:致日本

敬重與惜別:致日本秒殺搶購

敬重與惜別:致日本網友評鑑5顆星

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社會科學-國際關係分類優質推薦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敬重與惜別:致日本

    想了解更多敬重與惜別:致日本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我們並沒有多了任何一件思想武器。
      我們仍在多重的含義下側身而立,一面迎戰著史無前例強大的帝國主義,同時批判著狹隘的民族主義。──張承志


      「只因扔下了原子彈,對日本的戰爭少死了一百萬人。這是一種很實際的邏輯。在飽受日本軍國侵略蹂躪的中國,這樣的觀點也被一些人認為理所當然。

      但是,到過廣島或長崎的人,都因為兩座城市的受難,突然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是戰爭或國際紛爭之中的道德底線,究竟什麼才是敵與我、黑暗與光明、正義與反動的鏖戰之間的人道主義。」──張承志,「長崎筆記」

      張承志,中國穆斯林作家,高中畢業後曾在內蒙古草原的東烏珠穆沁牧區深處插隊下鄉,早期作品多是以民族文化、歷史為題的小說;九O年代之後,深入接觸中國穆斯林社會的共同體,除了完成其著名作品《心靈史》,也開始在文字中展現更多知識分子態度,對當代中國、國際關係提出批判與見解。《敬重與惜別:致日本》是張承志2009年的作品,以其久居日本的經驗,重新思考中日歷史;不過誠如張承志自己在書中所言:梳理著日本的事情,心裡想的,是中國。

      在「長崎筆記」這一篇裡,張承志開宗明義,以大江健三郎的《廣島筆記》作為對照;只是張承志選的地點是長崎──鎖國、蘭學、切支丹(基督徒)、怡和洋行──這裡是日本「脫亞入歐」的「開明起點」,卻被所謂「西歐文明」炸個粉碎。張承志寫長崎西化的前因後果、寫一九四五年八月九號短短幾個小時的戲劇轉折、寫日本人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也寫下這顆原子彈,不啻是對西方價值最尖刻的諷刺。

      甲午戰爭、日本阿拉伯赤軍、武士道、《惜別》與魯迅、亞細亞主義,張承志以我們熟悉歷史、文化、人物為引,一個一個,帶出他的日本觀察。什麼才是戰爭中的道德底線?六O年代日本阿拉伯赤軍可以為今日帶來什麼思考?忠義與犧牲、古典的士的傳統究竟是什麼?「武士道」為何淪為侵略的工具?中國與世界間的文學交流是平等的嗎?以及,所謂「亞細亞主義」透露的是日本國家擴張與侵略的歷史、還是還是一個民族的視野與熱情?

      其中每一個提問,張承志寫的是日本,更是中國。若狂熱與自私的民族主義塑造了近代日本,那面對為強國崛起之夢而興奮不已的中國,我們該如何思考?中日百年來的矛盾爭端,是否也有部分源自所謂的大中華民族主義;日本對中國的敵意裡,是否也可一窺亞洲弱小對大中華帝國的警戒?

      「每逢與日本人相逢,總抑制不住——想即席清算甲午的屈辱、南京的虐殺;而每當和中國人談及日本,又總控制不能——要滔滔講解櫻花的凋落、茶道的心境。和日本人交談,往往只因一句對中國的失禮之語,便勃然大怒推案絕交;人有兩面,和國人清談時,又對中國恨鐵非鋼咬牙切齒,滔滔批判中,引用的淨是日本的例子。」

      一直以來,中日之間交往心態極其複雜:於文化相遞傳承,親密且佩服敬重;然而歷史苦痛,卻又交雜著屈辱憤怒。這是長久糾纏的心理問題,它捆綁著沉重的是非,牽扯著歷史的道德;它表達敬重時,它選擇惜別時,那內藏的嚴肅與真摯,並非話語所能表示。因為公開立足穆斯林底層而被視為異類的張承志生、長於中國,並以中文為母語寫作半生,中國於他乃是感情繫之的母親。當他站在日本的土地上看著中日近代歷史糾葛的遺跡,其複雜的民族身分、以及特殊的個人體驗,會為他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一如張承志所言,日本是中國最好的參照鏡;而張承志的中日書寫,或許亦是身在台灣的我們,觀看中國、日本,以及台灣,既遠且近,最恰當的視角。

    名人推薦

      許知遠、陳柔縉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承志

      
      穆斯林,1948年生於北京,高中畢業後在內蒙古烏珠穆沁旗插隊四年,197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學系,1981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歷史語言系碩士學位,之後主要進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從當時任職的海軍文藝創作室憤而退職,放棄薪俸、醫療保障及幹部身分。多次居留日本,曾任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愛知大學法學部助教授。出版日文著作數種。1994年回到中國。現為自由作家,筆耕為生。

      張承志從1978年以蒙文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八O年代以「理想主義」著稱,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以知青為題,張承志在其中開始了他以「人民」為主題的探索。九O年代張承志以中國穆斯林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心靈史》震動文壇,並高張起向墮落世風挑戰的旗幟。此外,因為曾於八O、九O年代兩次長期居留日本,張承志也對日本有較深的觀察及理解。

      張承志的小說表現的多是民族文化歷史,讀來緩慢優美;但散文則廣泛涉及各種思想和文化以及國度,與中國和世界上流行的言說分庭抗禮,表達出堅決的異議。代表作品有《黑駿馬》、《北方的河》、《心靈史》、《誰是勝者》、《聾子的耳朵》、《鮮花的廢墟》(允晨出版)等。
     

    目錄

    引子 東蘇木以東
    第一章 三笠公園
    第二章 長崎筆記
    第三章 赤軍的女兒
    第四章 四十七士
    第五章 解說‧信康
    第六章 文學的「惜別」
    第七章 亞細亞的「主義」
    終章 解剖自己
     

     

    詳細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jkxm09143 的頭像
      wjkxm09143

      wjkxm09143的部落格

      wjkxm091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